孙策为人坦荡开朗,自幼喜欢结交四方名士。他与周瑜的交情尤为深厚,二人从小青梅竹马,一见如故,志趣相投。两人甚至拜为兄弟,被誉为“江东双壁”。
周瑜一直追随孙策,逐步壮大他的军力,为日后江东大业打下坚实基础。周瑜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统帅,也成为孙策最重要的良将之一。
当时,周瑜还向孙策推荐了张纮。张纮当时在江东名声尚小,而孙策本就极为珍惜人才,急切想从袁术手中夺回旧部,攻占吴郡和会稽以报父仇。起初,张纮态度冷淡,言辞疏远,不愿轻易投靠孙策。
孙策却不以为意,诚恳动情,多次拜访劝说,最终感动了张纮。张纮提出了招兵买马、扫平扬州的战略建议,同时提醒孙策不应仅仅作为朝廷的外藩存在,要立下显赫功业。此后,张纮一路随孙策左右,成为其重要智囊。
可以说,若无张纮,孙策难以成就这番伟业,顶多成为割据一方的小军阀。
周瑜推荐张纮的同时,还举荐了张昭。孙策对贤才一向尊敬,礼遇优厚。张昭在攻打会稽时成功劝降太守王朗,极大减少了兵力开销和百姓伤亡,为拿下会稽立下大功。
王朗投降后,其部将虞翻原本是孙策的敌人,但孙策识人善用,初见时并未敌对,反而宽言劝说,最终成功策反虞翻,将其收入麾下,助力孙策彻底平定会稽。虞翻在攻下豫章郡时同样立下赫赫战功。
孙策一生爱才惜才,广纳贤臣,手下集结了周瑜、鲁肃、吕蒙、陆逊等四大谋士及多名良将,此外还有许多无名英雄。这些人才辅佐他,用六年时间攻下江东六郡,完成统一大业。
优秀的部下需要优秀的领导相配合,才能打出完美的战役。孙策不仅拥有人才和武将,自己武艺高强,精通兵法。
自幼习武的孙策,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将。在攻打刘繇时,孙策曾单枪匹马深入大山,勘察地形,偶遇刘繇名将太史慈。太史慈武艺精湛,骁勇善战,带着众多兵卒,而孙策虽孤身一人,却毫不畏惧,两人鏖战数百回合难分胜负,展现出孙策非凡的勇气与身手。
孙策攻打吴郡时,敌我兵力相当。战斗中,孙策身中一箭,倒在马下,无法行走,被部下抬走。他当即命属下散布自己阵亡的假消息,敌军因此士气大振,失去警觉。对方全力进攻,未布置后援。
孙策则利用此机将敌军引入预设伏兵圈中,最终大获全胜。此“诈死”计策使本不占优势的孙策反败为胜,成功赶走刘繇军,成为平定江东的第一笔浓墨重彩。
三十六计之一“声东击西”,讲究出奇制胜。孙策攻打会稽时,也巧用此计。当时王朗在固陵顽抗,孙策派出一支小部队秘密绕道攻打会渎,牵制王朗主力。
待王朗发现时为时已晚,其派兵增援查渎亦难挽败局。孙策趁胜夺取会渎,王朗军中也损失重要将领。孙策随即深入会稽,擒获王朗,妙计无疑。
攻打庐江时,孙策面对兵力强大的刘勋,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忍耐。他言辞恳切,放低姿态劝说刘勋攻打海昏。刘勋中计归途被伏兵袭击,伤亡惨重。
孙策趁机直扑刘勋根据地,俘虏三万人,最终成功拿下庐江。
虽说兵力重要,但无谋略勇气兼备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孙策正是具备勇谋兼备,因而成就非凡。
孙策军纪严明,夜间行军从不扰民。每攻下城池,即使军粮紧缺,也绝不掠夺百姓,禁止损坏一草一木。
在那个军阀混战、百姓流离失所的年代,许多军队攻占城池后大肆掠夺,令百姓苦不堪言。孙策却以仁德著称,常设粥棚安抚流民。
渐渐地,百姓消除了对战乱的恐惧,甚至主动欢迎孙策军队,开门迎接,许多守军闻风而逃。
孙策对待投降者也极为宽厚,愿从者家人免除徭役,不愿从军者自由离开,军中待遇公平无歧视。
尽管如此,军纪一旦违犯,孙策绝不姑息。例如一名下属逃避惩罚藏身袁术军营,孙策不顾与袁术关系,先斩后奏,严厉处置此人,震慑军中,杜绝后患。
孙策严明军纪,培养出一支纪律优良的精兵,大大提升了战斗力和胜率;同时政治清明,赢得民心,进而掌控天下。
正如诗句所言,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,孙策恰恰实现了知人善任,礼贤下士的理念,细致筹划每次战役,确保万无一失。
他既有勇气也有谋略,粗中有细,牢牢把握每个战机;其治国以厚民生为本,真正落实于行动。
孙策一生波折起伏,勇猛善战,依靠这三大优势平定江东,最终被后人尊称为“小霸王”,名垂青史。
---
你觉得这样改写的版本怎么样?需要我帮你调整风格或者增加更多细节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